事实证明,日本动画电影,二维动画电影,永远不缺优秀作品。
看封面,原本以为是浪漫主义幻想式作品,没想到是写实的……好吧,可能其中掺杂了很多幻想元素,但终究还是写实的,并且是如此沉重的写实。
影片以广岛核爆为中间点,叙述了前后两三年二战末期,以热爱绘画的女主为代表的西日本普通农户家的日常生活图卷。如此沉重的写实,却搭配这种朴素柔和的温暖画风,成功产出了一种强烈反差的悲情气氛。
很遗憾我没能听懂大部分方言台词。本片基本是日常生活,日常对话和台词显然还是很重要的,于是便只能通过画面和故事来辅助自己理解,所幸并无大碍。女主的设定是惹人怜爱的讨喜性格,与人无争的淳朴少女,穿着最朴素的衣物,可爱的包子脸,勤快的家务活,灵巧的手工艺,和温和谦逊的性格,属于塑造完美的典型普通女孩形象,也正因为如此,其遭遇才更加令人惋惜悲伤。
高明之处在于,明明大家都知道主题如此明显,故事却处理地仍然含蓄,仿佛真的只是单纯的叙述日常生活一般——有说有笑,有吃有喝,有交往有情绪;无论是长时段的解说旁白还是细致真实的劳作画面都甚至足以让人暂时忘却主题的存在。只是军港军舰的背景和防空警报的声音不时地将观众拉回现实中。而更多展现主题的任务则交给了短暂却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房子被炸毁而呆立的路人;偷偷在屋子缝隙哭泣女儿的姐姐;虽然已是残肢但仍拼命抱水救火的女主;结尾处幸存被带回家的小女孩……在最应该悲情浓郁之际却毫无波澜般一笔带过:只带回骨灰的浦原;右手被炸断从而可能再也不能绘画的女主——没有大哭大闹,没有痛不欲生,没有生离死别,没有咆哮怒吼……有的只是继续生活,继续说笑,继续吃喝,继续做家务……说不出口的无言的伤感,仿佛一切没有发生过,却又实实在在刻在心里,卒令人悲从中来。故而不得不说,日本人在拿捏人的情感与心理上真的是高明无匹。
当然除却平铺之外,作品也用了艺术的手法勾画了重要事件,将空袭带入水彩画卷中,将はずみ的死带入到交错的黑白线条片段中。既避免了过于直白裸露的陈述,又增添了感情和表现力。这自然也是动画艺术的魅力所在之一。
如果说高田的《萤火虫之墓》是从正面直接地叙述战争之苦,那么本片则是从另一条路表现这一主题。这条路,正如上面所说,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我看过的片子不多,但如果非要类比的话,可能可以参照张艺谋的经典作《活着》。看过的人都知道这是什么样的一种作品。两者有相似之处:同样用近于极度真实的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去承载最难以名状的现实主题。我们看着他们,艰难却坚强地生活着——>频繁地遭遇不幸与打击——>爬起来继续以后的生活。想帮,却帮不到,想做什么,却什么也做不了。
最后,作为一名中国人,冷静下来多想一下,也不觉难以言喻。我们承受的应该远远比日本要多太多,即使45年之后我们还有4年内战,还有3年natural disaster,还有10年culture revo。然而我们却无心也无力将它们很好地表达出来,去给苦难的前辈以慰藉,给成长的后辈以警示。文化上若不复兴,则国家、民族恐怕也不会有多大希望。
即便如此,情感共鸣依然是共通的。回顾悲剧不是为了单纯感动,而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努力做好自己份内之事,即使再渺茫,也希求这些苦难不要再发生在任何人身上。